資料庫內容
一般而言,與地震工程相關研究中所須之場址資料主要包括場址基本資料、土壤之基本物理性質資料以及土壤波傳速度資料等三大項。其中場址基本資料包括測站之座標、地下水位高程以及測站周圍環境(如地形、地貌以及與周遭結構物之相關位置)描述;土壤基本物理性質資料則包括各個深度之標準貫入值( SPT-N Value )、統一土壤分類、土壤描述、土壤組成結構、單位重、含水量、比重、塑性指數以及粒徑分佈曲線等。場址基本資料以及土壤基本物理性質資料可藉由於測站場址進行現地量測及鑽探調查取得。至於土壤波傳速度資料部份,則可藉由不同的探測方式加以量得。由於地層中之波速結構是為評估地盤波傳分類的重要因素,並將從而估算出地震時該地之地表振動情形,因此為整個地質資料庫的調查重點之一。
為得到上述場址資料,並使所得資料能充分提供研究者使用,本計畫主要工作項目如下:
一、測站基本資料描述 —
針對各個調查的強震儀測站進行相關地表地質與地形地物之描繪,製作測站與周遭結構之平面與剖面示意圖,如圖一所示。並利用 GPS 定位確認各測站位置,另輔以各測站附近地區之航照圖或地形圖,使該測站之現地狀況可以充分顯現,以利遠端使用測站地震記錄的研究人員,可以清楚地了解測站實際情況。
圖一 測站平面與剖面示意圖
二、測站地質鑽探與相關試驗 —
在所選取之強震儀測站場址進行鑽探及量測工作,每一孔位鑽探至預定深度或堅硬土層為止,並進行土壤標準貫入試驗 (SPT-N) 、劈管取樣分析……等一般物理性質試驗。
三、地層波速構造量測 —
利用懸盪式井測資料擷取系統 (Suspension P-S Velocity Logging System) 進行土層波速分佈量測,由於該系統本身具有震源與受波器同體的特性,在量測時可提供較佳的解析度,且資料品質完全不受量測深度影響,所以在適當的鑽井作業配合下,可以連續、便利且較為準確地量測地層波速結構,對於本計畫建立各測站地層波速剖面資料助益良多。圖二為該系統試驗所得訊號深度序列圖 (Depth Sequence) 。另外,所得波速資料亦會與鑽孔岩心及標準貫入試驗結果,整理繪製成與深度對應之剖面圖,如圖三所示。
圖二 懸盪式速度井測試驗所得訊號深度序列圖 (Depth Sequence)
圖三 岩心、 SPT-N 值、 P-S 波波速對應深度剖面圖